“AI出现后,当代摄影实践该何去何从”“技术与艺术不断博弈,该如何捍卫艺术的尊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技艺和创意哪个更重要”……8月11日下午,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蒋澍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来自省内学界业界近1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评析蒋澍摄影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理念、技艺以及在AI领域的创新性实践,并就由此引发的对当代摄影的思考展开了一场生动热烈的讨论。本号将陆续刊发专家的发言文章,以馈读者。
观蒋澍摄影作品有感
文 |曹昆萍
对一位摄影师来说,技艺和创意哪个更重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的作品没有创意,即使技术再精湛也难成艺术佳作。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的江苏摄影师蒋澍,通过前期导演和后期创意拼贴完成的超现实摄影作品,其中的生活片段、空间景观、人物行为成为了他造梦的符号,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新颖的创意让观者眼前一亮。谈及获奖感想,蒋澍表示:“摄影是可以被创造的,它在帮助我成长的过程中,还是一个造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另一种思考,找到了自己的视觉语言,甚至塑造了自己。”
蒋 澍《手机迷思》系列之《表情包》
蒋澍的作品是当下的。互联网技术下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算法让手机里眼花缭乱的个性化信息流,仿佛具备“读心术”一般无比精准地击中我们的隐秘心思。被手机社交网络控制的我们、被智能信息流包围的我们,还可以重新掌握生活么?这就是蒋澍在《手机迷思》作品中提出的反思。《手机迷思》是蒋澍参评金像奖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从2020年创作至今,整组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拼贴手法,提取了手机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典型瞬间,画面中的人物成为被手机操控、“奴役”的物化对象。作者以夸张、超现实的画面呈现出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无孔不入,以此表达作者对手机滥用的困惑与担忧。
蒋澍的作品是自我的。这次金像奖的另一组参评作品《看见自己》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从作者职业、兴趣、回忆的维度剖析自我,用摄影的方式将自己作为一种他者,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中观看自己,并对自己的种种生命体验进行反观,整组作品表现了自我的记忆、情绪、心理、认知、态度等。正如他在自述中说道,这组系列作品是“关于梦境、回忆、想象、情绪、认知的自我描绘”。
蒋 澍《看见自己》系列之《追忆》
蒋澍的创作是接地气的。“在创作过程中就得俯下身来,用心感受生活,细致体察社会,要有一个清楚的脉络,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如何‘取’与‘舍’,要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与策略,要有一个诉求的理念或创见。”作者平时有一个习惯,第一步,看书的时候但凡有何感想,就会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到卡片上,久而久之,卡片内容便成为了他的创作素材库;第二步,将卡片内容图像化,这得益于作者早年学习绘画的经历,把卡片上的文字变成小人书中的画稿成为了可能;第三步,画稿最终通过摄影呈现为一幅幅超现实作品。在具体拍摄前,需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置景、布景、道具、服装、人物造型、后期方案、所需素材等等,然后进行自导、自演、自拍,再通过后期合成润色,最终完成作品的创意。
蒋澍的作品特点尤为突出,概括来讲不外乎两点,一是自导自演自拍,二是超现实拼贴手法。
是什么激发了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自己?自拍在摄影史上并不是陌生的话题,摄影师们常常把镜头对准自己,将身体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多变的自我形象不断地挖掘内心世界,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以表达自我对生命的认同,在陶醉和认同的过程中,摄影师们又逐渐深入下去,将自拍转换成一种文化批评和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蒋澍的《看见自己》,通过自拍实践实现自我赋权,进而促进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认同,呈现主体的真实生活。“渐渐的,我习惯了站在相机前表演自己,我认为自己是无比勇敢的。在此过程中,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我把自己内心的所想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传达了自己的一种意念、情绪与理解。”
蒋澍在自述中说,他在创作时“研究最多的是超现实主义,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出生于俄罗斯的法国画家马克·夏加尔。夏加尔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自己的,从中可以看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自由幻想,他把时空的限制打破了,将不同瞬间、不同场合,同时表现于一个画面,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他的这个世界再反过来感染了我们。”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受到象征主义文学和弗洛伊德潜意识心理学的影响,它体现了某种违背传统规范的生活方式,强调主体在无意识、荒诞、幻想和梦境中得到表达。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精神一直影响着艺术界,尤其是现代主义摄影,其中曼·雷、菲利普·哈尔斯曼、约翰·哈特菲尔德、亚历山大·罗德琴科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他们借鉴摄影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将不同图像自由组合在一起,以反映自己潜意识中的想法。蒋澍的作品让观者感受到创作者内心世界是不受限制的,正如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家杰里·尤尔斯曼的作品,将摄影和后期技术结合起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现实空间进行了拆分、重组、再造,从而创造出一个梦境世界,以此践行着曼·雷“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的艺术箴言。
蒋澍的摄影作品不再意图表现一个真实的空间,而是要在自我建构的空间中表达对世界和自我的真实感受,正如他所言,“它们更多要表达的是画面语言本身的感受力,所以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通过影像,我想表达一种立场、一个态度、一种思考。当然,每幅作品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作者简介
曹昆萍,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获得者(理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