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动画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执着地追求着艺术之“光”。《小夜游》(2014)、《小门神》(2015)、《阿唐奇遇》(2017)、《猫与桃花源》(2018)、《白蛇·缘起》(2019)、《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白蛇2:青蛇劫起》(2021)、《新神榜·杨戬》(2022)等作品都显示出追光动画坚实的艺术脚步。眼下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推出的“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引人瞩目,上映22天,票房突破14亿,成为国产动画的新坐标。
一、多时空并置,富有艺术张力
该片片名取自明代诗人陈子龙的《从军行》:“辞家新属冠军侯,胡雁南征塞草秋。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长安”是指空间,“三万里”是指遥远的空间距离。三万里之外的长安,对于剧中人而言,是高适辉煌的梦想,是李白毕生的追求;对于观众而言,是被迅速拉长的思绪,是无边的想象:长安对谁来说有三万里?是从长安到三万里之外还是从三万里之外去长安?为何要去长安?如何去长安?
就空间而言,影片涉及到长安、江夏、扬州、梁园、蓟州、济南、宣城、潼关等诸多地方,毫无疑问,着墨最多的是长安,有虚写有实写。开篇就写高适帅军与吐蕃大军交战,退回沪水关,朝庭的军书不停催促高适引军出关,西击吐蕃,围魏救赵,迫使长安城外的吐蕃大军回师,以解长安之围,这是对长安的虚写。影片对长安的实写非常注重视听语言的运用。令人震撼的是超大远景的运用:激昂的音乐,远景,俯拍,镜头迅速推进,正方形的长安城气势恢弘,尽收眼底。在具体的场景呈现时,也非常注重表现长安城的璀璨和繁华:笔直的街道、古朴的建筑、林立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美国学者哈维说:“现在可以大胆地得出一些一般的结论。空间和时间实践在社会事物中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他们都表现了某种阶级的或者其他的社会内容,并且往往成为剧烈的社会斗争的焦点。”①法国列斐伏尔也说:“空间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完全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表现。空间的意识形态是存在的。”②长安是唐朝的国都,影片对长安的反复指认和渲染,就体现出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鉴于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影片的这种意识形态“询唤”对构建当下的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时间而言,影片以高适为视角描写了李白的一生,横跨长达40年。对于这40年的时间跨度,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约定。一个是“一年之约”。江夏的黄鹤楼,李白与崔颢和诗之后,与高适相约,一年后相约扬州。相约后,高适自认失败,但还是要做好自己;李白看透不公,及时行乐。另外一个是“十年之约”。李白和高适救了郭子仪之后,二人相约给各自的十年时间提升自己。十年后,高适成为了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白跻身长安上层,成为诗界新宠。名为二人约定,其实是影片与观众约定,约定之中,观众的思绪被牢牢锁定。影片非常注意微观时间与宏观时间相结合。所谓微观时间,是指高适和李白各自的人生经历;所谓宏观时间,是指大的时代背景,即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空间是时间中的空间,时间是空间中的时间。以长安为主的大跨度的空间变化和以高适、李白两位诗人的生命旅程相交织,使得影片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恢弘和艺术的迷人张力。
二、影与诗的有机融合
以诗入影,并不少见,仅就国产片而言,就有《天下无贼》(冯小刚,2004)、《非诚勿扰2》(冯小刚,2010)、《推拿》(娄烨,204)、《长江图》(杨超,2016)、《路边野餐》(毕赣,2016)等。在这些影片中,诗或者是剧中人的吟唱,或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细小的节点,总之在剧中所占的戏份非常少。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诗不但大量地出现,而且能够与影片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具体体现在诗人、诗歌、诗集三个方面。
就诗人而言,影片的整体框架是通过诗人来写诗人,即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程公公讲述自己与李白的陈年往事。被讲述者李白与讲述者高适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李白是天马行空、放荡不羁、寻仙问道的“谪仙人”;高适仿若一位农夫,脚踏实地,潜心耕耘。李白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拿高适的说话就是他生在这世界又仿佛在这世界之外;高适则始终是入世的,他勤劳国事,戍守边关,以那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来触摸现实的痛苦,最后他官至淮南节度使、刑部侍郎。除李白、高适外,杜甫也是影片着墨较多的一位。他登场时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头戴瓜皮帽,大大的眼睛,掉颗门牙,身着绿衣,憨态可掬,萌气十足。通过高适的讲述,影片还让王昌龄、张旭、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崔宗之、李邕、岑参等诸多诗人逐个登场,共同点亮唐诗的璀璨夜空。
有诗人必有诗歌。据统计,影片共出现诗歌48首。对于这些诗歌,有的是剧中人一吟而过,比如王昌龄的《代扶风主人答》:“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维的《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高适的《别韦参军》:“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有的是重点表现,这重点表现的当然是李白的诗歌。主要有二:一是江夏黄鹤楼,李白看到崔颢的吊古怀乡之作《黄鹤楼》,深感其意境深远,构思精妙,仿佛神来之笑,自愧不如,只好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二是在济南的道坛,众诗人围篝火而坐,崇尚以虚无为师、自然为友的李白为大家以诗助兴,豪饮之后,大声朗诵《将进酒》。在长达近4分钟的读诵过程中,影片依次出现了明月当空、海水翻腾、驾鹤而行、亭台楼阁、仙女飞天、圣贤共贺等景象。在煽情的音乐烘托下,这个场景更加地震撼人心。
有诗歌必有诗集。影片开头,高适的案头就放着《河岳英灵集》。该诗集为唐玄宗时期的丹阳进士殷璠所编,主要收录唐开元二年(714)至天宝十二年(753)年的24位诗人的234首诗歌。影片结尾处,高适从草地上拾起《河岳英灵集》。书童问杜甫的诗歌为何没有被收入?高适回答说将来别的集子里会收的,书童说这是有眼无珠。该诗集的首尾出现就形成了相互呼应的艺术效果。
诗人、诗歌、诗集,共同打造出了一个诗中的李白、诗中的长安、诗中的唐朝,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中国、一个散发着迷人艺术气息的中国、一个与日月同辉的中国。正如影片结尾处高适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三、独特的叙事方式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李白是这样赞美的:“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例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更深刻地反映着前述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的约束和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③由此李白也成为文艺作品常见的表现对象。影视作品方面有电视剧《剑仙李白》(丁亮、庄伟建,1983)、《大唐飞歌》(陈洁、白钢,2003)、《李白传奇》(范秀明,2009),电影《李白之天火燎原》(李伯勋,2019)、《琴·剑之李白》(李建武,2019)、纪录片《李白在安陆》(段鸣镝,2012)。这些作品在表现李白时采用的是非人称的叙事方式,叙述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而《长安三万里》的叙事方式却采用了第三人称,即通过高适的讲述来表现李白。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最起码有以下一些优点:
第一,为影片取材提供了方便。因为是回忆,就可以一切为我所用,即回忆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影片没有从李白出生讲起,故事开始,李白就是青年:高适父死,守孝三年后,沿广陵西行,行近洞庭湖,行襄见紧,遇李白。此时的李白亦是鲜衣怒马的青年游侠。之后高适回忆起了李白入赘、黄鹤楼和诗、蓟州逃命、玉真公主荐举入翰林、梁园皈依道门、济南道坛吟诗、投降永王、流放夜郎西等故事。而人们常说的国舅磨墨、力士脱鞋等故事,影片并没有涉及,这可以解释为这不在高适的回忆之列。
第二,可以收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因为是回忆,必然有讲述。有些事件不一定都要以画画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可以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加以表现。影片中,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刺死、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郭子仪救李白、杜甫游离四方等情节都是通过高适的画外音方式表现的,这种方式不但节省了画画和时间,而且给观众增加了审美想象的空间。
第三,增加了影片的代入感。影片中,高适不时地发表自己对李白的看法,比如初遇李白时,高适评价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物。”李白到长安求取功名时,高适赞美道:“他的才华如暗室明珠,璀璨可见,可他也是我见过的最天真幼稚的一个人。”高适不但评价李白,而且还吟诵自己和李白的诗。他出征蓟州时吟诵自己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影片结尾处,他吟诵李白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这些评价和吟诵,无疑会增强观众对影片情境的认同。
四、匠人精神,潜心制作
《长安三万里》无疑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场面宏大,色彩绚烂,音乐煽情,特别人物造型,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具有动画卡通的特征。比如书法家张旭,长发飘逸,倒三角眉毛,八字胡,举止怪诞。玉真公主体态丰腴,面色红润,身着对襟服装,胸部暴露,发髻高耸,手执圆扇,举止端庄。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多达300多人的制作团队三年磨一剑的匠人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场景设计上,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大唐盛象,制作团队多次前往西安、武汉、扬州等地实地考察,翻阅史料,拜访专家。为此,片中的黄鹤楼、胡姬酒肆、梁园、岐王府、塞外、曲江池,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仿佛穿越千载,梦回唐朝。
在人物形象上,根据不同的年龄,设计不同的版本。主人公李白有15个版本,高适有22个版本。同时还注意与人物造型与性格相匹配,比如同为唐代的圆领袍,高适的服装中规中矩,颜色偏暗,这比较符合他坚韧沉稳的性格;而李白的服装颜色偏亮,富有变化,这与其洒脱不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此外,王维绿衣扶琴,李龟年红衣吹笛,郭子仪身着蓝灰色衣服骑于马上,崔崇之身着橙色衣袍怀抱琵琶走杆吟诗,都比较符合其性格特征。
影片的声音造型也比较讲究。人物语言的音量、音色、节奏尽量符合其年龄和命运特征。例如李白年轻时讲话脆朗,语速明快,晚年锒铛入狱后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另外,音乐和音响也值得一提。在曲江池中,各色诗人相聚一堂,此时音乐欢快,脚步声、欢呼声、倒酒声不绝于耳。高适看后,黯然离场,于是响起低沉舒缓的音乐。
制作团队在艺术追求上的匠人精神是令人钦佩的。据悉,片中李白吟诵《将进酒》的近4分钟片断,制作时间跨度竟然长达2年之久。显然,这种匠人精神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作为一部三年精心打造的国产动画大片,《长安三万里》有些地方还有待提升。在总体布局上,既然是监军程公公奉旨前来向高适询问李白的情况,毫无疑问,李白的戏份应该占绝大部分。而现有的情况是李白的戏份虽然占居主要部分,但还应有所加强,高适的戏份应有所减少,比如高适讲了自己的身世,讲了自己的十年梦想,这些内容均可去掉,否则,影片就变成了高适自传。在诗歌引用方面,类似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妇孺皆知的名篇要适当删减,因为这不会给观众造成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在价值观方面,影片认为李白入赘低人一等,有伤门风,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也应删去。但上述可商榷之处,并不影响该片在国产动画电影史上的标志性意义。《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我们希望后面的作品从该片中吸取经验,避免不足,为国产动画电影树立新的标杆。
注释:①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9页。②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③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作者简介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