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张永祎 | 五好故事”的结论就是好喜欢 —— 评影片《长安三万里》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8月02日09:34
最近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起跑就抢跑,文化情怀拉满,观众热情爆棚,上映5天,总票房突破3亿元,10天就狂飙7个亿,12天飞升12.16亿元,而且一路上还在加速,不断超越,与同为爆款的《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共同引领着暑期档的强劲复苏。我看后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玩,好牛,好看,好酷,好难。

最近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起跑就抢跑,文化情怀拉满,观众热情爆棚,上映5天,总票房突破3亿元,10天就狂飙7个亿,12天飞升12.16亿元,而且一路上还在加速,不断超越,与同为爆款的《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共同引领着暑期档的强劲复苏。我看后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玩,好牛,好看,好酷,好难。

好玩。应该说在电影市场上成人观众和儿童观众都是通过不同的体裁类别进行电影分割的,原来是泾渭分明,河水不犯井水。大家知道,童年是生命最初的人间烟火,一旦有人发现了这是成人世界永不消失的原生梦想,积极用他们当年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把故事呈现出来,就能迅速地抓住着这些“老练”眼球,特别是许多斜杠青年,在人山人海的真人秀中,最容易在第一眼发现它们,因为与众不同所以脱颖而出,在赢得了儿童观众的基础上,也肯定能因赢得成年观众,这就是影片《长安三万里》展现的奇观。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能够让人们乘着时光的列车回到童年,这不正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吗?但问题又来了,时值“国漫崛起”的时代,动画电影日益呈现风起云涌之势。为什么其他影片没有这样翘楚,偏偏是《长安三万里》获得如此殊荣?这其中肯定跟影片的制作水准密切相关,这部影片与张艺谋的《满江红》可谓有一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下,自说自话地自圆其说地讲一个自得其乐的历史故事,因为不断放飞自己的想象,“戏说”成分也就在所难免。明明李白与杜甫是洛阳相遇,却被写到了长安;李白落罪是在浔阳,也被写在了江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们看不出破绽,就是看出破绽,也会一笑置之,因为艺术创作毕竟不同于历史,故事本身的有声有色才是至关重要。我们发现,编导在审美意识上特别注重与童年思维的接轨,这就让观众觉得他们讲的故事真的很好玩。

好牛。牛在哪里?牛在准确地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能够从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出发,不断彰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自信。《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导演邹靖说,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信、包容的唐代。想到唐代就会想到诗词,想到诗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李白”。但“电影不希望做成《李白传》,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既然是为了写唐代诗人,那么杜甫作为这个客观的视角应当是首选。因为李白与杜甫同为唐朝诗坛的“双子星座”,他们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李白比杜甫长11岁,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为李白写了很多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他对李白卓尔不凡诗歌创作的最高评价。可惜的是影片放弃了杜甫而选择了高适,高适确实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千古名句,但他的影响力肯定无法与杜甫相提并论。编导选择他的理由是《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也就是说,高适是诗人中的发达者,他最终做了高官,因为深知“高处不胜寒”,所以对于李白的起起落落看得更加清楚。通过他晚年的点滴回忆,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助、相思的具体过程。通过他们交往、交叉、交错、交融的人生故事,确实凸显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厚友谊,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影像叙事,能够不断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在人物身上突出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李白和高适基本底色,他们希望自己有所作为,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精神和不懈追求的使命责任。李白时刻想着自己能够“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并为此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西来献赋,以致供奉翰林,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高适的鸿鹄之志直到53岁入哥舒翰幕,生命出现转机,方可为靖边安邦尽心尽力。早年的高适在现实中碰壁之后,他更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慢慢修行,所以他屡回老家商丘,涵养文章,纵横思维,最终修成正果,取得功名。而李白身居朝廷,鄙视权贵,唾弃不公,渴望个性自由,强调身心解放,重入凡尘,纵酒狂歌,游历名山大川,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和崇高的化身来赞美歌颂。应该说,这两个人物一内敛,一豪放,一谨慎,一自由,他们都把家国情怀放在心灵的最高处,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发扬光大,这也恰与观众产生了最契合的链接点,能够形成如此强烈的同频共振。同时影片中还有特别注重在身上提炼出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和侠胆义肝等价值观念,让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那种自强不息的鲜活文脉,在唐朝的那些人、那些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看。好看的点在哪里?一部影片的是否好看,关键是看能否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始终都觉得自己是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后面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许多悬念几乎都是紧贴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蜿蜒开来,绵绵不绝,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石破天惊,余味袅袅。最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就是在李白与孟浩然在码头失之交臂,为了征求孟浩然是否同意入赘安陆?李白在船帆上赫然写上“然否”,孟浩然也同样在船帆上大字回答“然”。这且不说当时船上有没有如椽巨笔,就是在帆上写字也不是想干就能干成的,但像李白这样的人确实能够干得出来,也干得漂亮,唐代诗人的那些浪漫真的远非我们所能想象。影片还巧妙地通过叠加排列的谋篇布局,形成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叙事闭环。这里面有李白和高适三次相扑较量,第一次是师傅教徒弟,第二次是徒弟平师傅,第三次是徒弟赢师傅。还有李白三到黄鹤楼,第一次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第二次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第三次是“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这种设计本身就充满着艺术的狡黠,通过对比彰显同中有异,行胜于言。如果影片的创意仅是到此为此,还没有能够展现那种惊天逆转,编导最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起死回生、断线再接,把情节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大失所望居然变成了大出所料。高适对素昧平生的郭子仪,尚且能够策马请求哥舒翰刀下留人,而对自己的亲如兄弟的李白,却因为害怕连累而不闻不问,如此明哲保身情薄如纸,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谁知,影片伏脉千里、草灰蛇线,直到最后一刻,才让程公公爆出了惊天的秘密,原来郭子仪在皇上面前为李白求情,是因为高适的请托,李白因此免去死罪而改放夜郎,尽管历史上高适确实没有挺身而出,《高适年谱》中明确说明:“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但这个迟到的消息,还是让观众在拧巴的情绪中得到了释放,虽有点猝不及防,但温暖之意油然而生。

好酷。李白,这位千百年来世间少有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本身就够酷的,正如著名作家余光中所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喜欢喝酒,喜欢舞剑,更喜欢饮酒赏月作诗,以致在民间传说中,他的死也与醉入水捉月有关。剑是他的胆,酒是他的情,月是他的魂。他在边塞陪高适喝酒时,忽然发现碗中有一轮明月,由此触发灵感,马上脱口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浓烈燃烧的乡愁,就成了他醉意万分灵感高发的地方。影片中最为经典表达还应该数《将进酒》,这也是李白的代表作。据说为了能够让观众能够借助想象,迅速进入李白那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编导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许多版本,通过反复甄别比较,最终采用了这款最浓墨重彩、也最激荡人心的桥段。我们知道,此时的李白人到中年,一直想要“直驱长安,叩天子门”,但总是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从此决心修道,邀请高适、杜甫等人陪同他去济南受道箓。在行将分别之际,他们在河边纵情饮酒,李白一时兴起,痛快淋漓地引吭高歌这首《将进酒》。为了能够达到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影片在此可谓下足了功夫:第一是完全打破现实和想象的界限。李白手持酒碗,踉跄踱步,仰天长啸,当说道“千金散尽还复来”时,酒水忽然从碗中泼洒而出,一下子都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水,水中出鹤,鹤驮李白,李白牵友,穿越星辰银河,转入到了天上仙阙。当诗句吟至“与尔同销万古愁”时,气氛陡然一转,所有的运动戛然停止,画面又从幻想中切换到现实中来,只见他们一个个都喝得烂醉,东倒西歪。第二是彻底剥离现实李白与仙人李白的身份,让他们像朋友一样,在天上人间觥筹交错、撞杯豪饮,形影已分离,“对影成三人”,性格双重,多元统一。第三是充分集合民族乐器渲染气氛的功能。通过古琴、琵琶、箜篌、笛箫等配合变化,烘托意境,与李白的诵读达成浑然天成的视听效果。应该说,李白的诗富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擅长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影片循此极尽诗仙的狂放旷达之能事,通过电影语言把那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表现殆尽,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更能直接触摸到李白那颗最洒脱不羁的生动灵魂。

好难。这部号称“史上最长国产动画”的电影长达168分钟,有着众多的角色和场景,有着盛世长安的恢弘再现,有着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有家国情怀、桑梓情结,有亲情、爱情、友情,还有诗情,如何能够用唐风诗情串联起了这些所有大唐璀璨,充分展现出盛唐的恢弘气象和唐诗的瑰丽世界?这真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编导独辟蹊径地把48首唐诗经典嵌入剧情,希望能够全面达成心游目想的审美之旅。通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确实能够瞬间穿越古今,激发观众起的共知、共识、共情和共忆,但同时也因为正诗歌数量过多、过于饱满,许多地方都来不及细致打磨,没有能够与人生际遇实现很好的对接,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心理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赋诗而赋诗,完全失去了盐在水中的那种自然贴切,也因为不但游离情节而显得多余。为了安插李白《赠汪伦》这首诗的情景再现,影片不顾高适年迈劳累,非要让他跨越千山万水,还要恰巧路见此情此景,这个场面与前后的情节发展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确实也没有任何必要,完全可以删去,写唐诗要有诗,但不一定要到处都装满诗。

影片《长安三万里》中的“三万里”究竟是指什么?主要是指李白、高适等许多有为唐代诗人积极进取的漫漫征程,“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他们为了国泰民安,为了风调雨顺,不坠青云之志,策马扬鞭,日夜兼程,但这一路走来确实非常辛苦,“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我们观众却愿意知难而进,如海潮般地涌进电影院,在这个“被风吹过的夏天”,争先一睹大唐变迁文化挺拔的动画图景,聚精会神地看完这段“五好”故事,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好喜欢!

作者简介

作者系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与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Baidu
map